認識意義的生成,探索意義的實踐。

OPEN FORUM 是一個開放式文化研究與觀察平台,致力於理解當代社會中意義(Meaning)的生產邏輯,並探索意義如何在創作、傳播與產業實踐中實現與轉化。我們相信,意義並非預設,而是在內容、媒介、受眾與社會互動的過程中不斷被創造、再定義,並最終影響文化生態與產業走向。

2025-06

研究报告

1960年以來日本的中國研究:一部思想與時代的變遷史

1960年以來日本的中國研究:一部思想與時代的變遷史序論:戰後中國研究的出發點二戰後,日本的中國研究是在對戰前「支那學」的深刻反省中起步的。戰前的「支那學」雖以古典文獻學為中心,卻與日本的帝國主義大陸政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其名稱與視角本身便蘊含著一種不平等的凝視。因此,戰後研究的首要任務便是清算這種負面遺產,尋求一種全新的、平等的認識中國的路徑。然而,這種斷裂並非是完全的。戰前對魯迅等現代作家的研究,特別是竹內好於1944年出版的里程碑式著作《魯迅》,為戰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奠定了直接的基礎,顯示了學術傳統的某種延續性。戰敗的衝擊迫使日本知識界不得不重新審視其對中國的認識,尋求一種「主體性」。正如小野寺史郎的教學大綱所揭示的,戰後初期的核心課題便是探討「戰前與戰後的連續與斷絕」,並在此基礎上追求「主體的」中國研究。此處的「主體性」具有雙重含義:其一,它要求克服戰前研究中根深蒂固的帝國主義視角;其二,它力圖在美蘇冷戰的國際格局中,擺脫對美國中國學研究的盲從,建立日本自身的獨立分析框架。在這一時代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為尋求新視角的日本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武器。1946年成立的中國研究所便是...
研究报告

日本出版業全景深度報告:分類體系、市場格局與核心出版社名錄

日本出版業全景深度報告:分類體系、市場格局與核心出版社名錄引言:日本出版業概覽本報告旨在全面、深入地剖析日本出版行業。日本出版市場以其龐大的規模、高度細分的讀者群體、以及大型綜合性集團與充滿活力的獨立出版社並存的獨特生態系統而著稱。本報告將首先解讀日本獨特的圖書分類體系,隨後按規模和出版領域兩個維度,為您呈現一幅清晰、詳盡的日本出版社版圖,並提供一份經過「活躍指標」篩選的核心出版社名錄及其官方網站。第一部分:日本圖書分類體系深度解析本部分旨在揭示日本出版界背後複雜的分類邏輯。理解這些體系是把握日本出版物市場結構和出版社定位的基礎。1.1 知識的秩序:圖書館與學術界的標準——日本十進分類法 (NDC)日本十進分類法(Nippon Decimal Classification, NDC)是日本圖書館界最主流的圖書分類標準,其設計初衷是為了對人類的全部知識進行體系化、邏輯化的梳理與歸納。該分類法參考了國際上廣泛使用的杜威十進分類法,並根據日本及東亞的知識體系進行了本土化調整,由社團法人日本圖書館協會制定和維護。NDC的核心結構是一種層級式分類體系。它首先將所有知識領域劃分為十個基本大類,稱為...
研究报告

演歌:日本音樂靈魂的演變與不朽共鳴

I. 引言:在日本音樂版圖中定義演歌演歌(Enka, 演歌)在日本流行音樂的廣闊光譜中,是一個獨特且情感共鳴強烈的音樂類型。它通常被歸類為「歌謠曲」(kayōkyoku, 歌謡曲)的一種形式,該詞彙涵蓋了各類流行歌曲,特別是那些在昭和時代(1926-1989)盛極一時的作品。1 演歌以其感傷的敘事風格為特徵,常常喚起強烈的懷舊、悲傷與渴望之情。3 儘管大眾普遍認為演歌是一種古老且純粹的日本傳統音樂形式——這種印象常因表演者身著和服、運用充滿顫音的演唱技巧而加深——但現代演歌實際上是相對晚近的產物。其主要的演進發生在二戰後時期,並自1960年代起,這一類型才得以鞏固並獲得顯著的聲望。1這種在演歌「被感知的古代傳統性」與其「作為商業音樂類型,實際誕生於戰後的現代性」之間的明顯二元對立,是理解其文化力量與學術研究價值的核心。演歌與「日本之心」或「日本之魂」(Nihon no kokoro)的關聯,是其在大眾接受層面的一個深遠面向。6 然而,這種看法往往掩蓋了它較為晚近且混血的起源。如井島佑介(Yusuke Wajima)等音樂學者的分析指出,將演歌視為未經混雜的「日本之心」的觀念是一種「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