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0年以來日本的中國研究:一部思想與時代的變遷史
1960年以來日本的中國研究:一部思想與時代的變遷史序論:戰後中國研究的出發點二戰後,日本的中國研究是在對戰前「支那學」的深刻反省中起步的。戰前的「支那學」雖以古典文獻學為中心,卻與日本的帝國主義大陸政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其名稱與視角本身便蘊含著一種不平等的凝視。因此,戰後研究的首要任務便是清算這種負面遺產,尋求一種全新的、平等的認識中國的路徑。然而,這種斷裂並非是完全的。戰前對魯迅等現代作家的研究,特別是竹內好於1944年出版的里程碑式著作《魯迅》,為戰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奠定了直接的基礎,顯示了學術傳統的某種延續性。戰敗的衝擊迫使日本知識界不得不重新審視其對中國的認識,尋求一種「主體性」。正如小野寺史郎的教學大綱所揭示的,戰後初期的核心課題便是探討「戰前與戰後的連續與斷絕」,並在此基礎上追求「主體的」中國研究。此處的「主體性」具有雙重含義:其一,它要求克服戰前研究中根深蒂固的帝國主義視角;其二,它力圖在美蘇冷戰的國際格局中,擺脫對美國中國學研究的盲從,建立日本自身的獨立分析框架。在這一時代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為尋求新視角的日本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武器。1946年成立的中國研究所便是...